荆州新闻网评论(评论员 孙大发)清明时节,四川通江县组织学生为烈士墓碑描红,孩子们手持毛笔,一笔一划地勾勒着先烈的名字。这一场景令人动容当稚嫩的小手触摸冰凉的碑石,当鲜红的颜料覆盖斑驳的刻痕,抽象的历史记忆突然变得可触可感。这种将缅怀先烈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具体实践的教育方式,恰如春雨润物,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爱国与感恩的种子。教育需要这样的具象化表达,因为唯有通过具体可感的体验,抽象的价值观念才能真正融入孩子的精神血脉。
历史教育最忌空洞说教。我们常告诉孩子“要爱国”“要感恩先烈”,但若仅停留在口号层面,这些概念对儿童而言无异于空中楼阁。通江县的做法提供了绝佳的示范当孩子们俯身为墓碑描红时,他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名字:张XX,生于1921年,牺牲于1943年;李XX,22岁为国捐躯这些不是教科书上的统计数字,而是曾经鲜活的生命。美国教育学家约翰杜威曾言:“教育即经验的改造。”描红过程中,孩子们用触觉、视觉与先烈建立联系,这种亲身体验比任何说教都更能激发真挚情感。一位参与活动的学生说:“摸着墓碑,我好像看到了他们年轻的脸。”这正是具象化教育的力量让历史从平面走向立体,从抽象变为具象。
具象化的缅怀活动能在孩子心中建立持久的情感联结。心理学研究表明,儿童认知发展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曾组织“一颗黄豆”活动,让孩子们通过数黄豆感知三十万遇难同胞的数量,这种具象化呈现使孩子们震撼落泪。同样,通江县的描红活动让抽象的“先烈”概念具象为一个个有名有姓的英雄。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提出“记忆之场”理论,指出物理空间与实物能成为集体记忆的载体。墓碑作为记忆之场,通过描红仪式被赋予新的意义。孩子们未来或许会忘记课本上的文字,但亲手描摹先烈名字的触感记忆将伴随一生,这种情感联结正是爱国主义教育最坚实的基础。
具象化教育形式需要不断创新与推广。在云南曲靖,学校组织学生重走长征路,用脚步丈量革命历程的艰辛;在山东临沂,孩子们通过缝制布鞋体验抗战时期的后方支援。这些创新实践表明,具象化教育可以有无限可能。教育工作者应当像通江县那样,因地制宜设计更多体验式活动:或许是走访身边的老兵,记录口述历史;或许是复原历史场景,角色扮演关键事件;又或许是建立“烈士名字数据库”,让学生追踪一个烈士的一生轨迹。关键在于让孩子通过感官参与建立与历史的个人化联结,正如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所言:“教育的本质是唤醒,而非灌输。”
清明时节的墓碑描红,描的是名字,红的是记忆。当教育走出课堂,当历史变得可触可感,先烈的精神才能真正活在下一代心中。通江县的实践启示我们:最好的教育不是告诉孩子应该记住什么,而是创造让他们主动想要记住的体验。具象化的教育形式如同播种,今天在孩子心田埋下的种子,终将在未来长成民族精神的参天大树。这或许就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,也是对教育真谛最生动的诠释。
1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荆州新闻网、荆州广播电视台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
2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来源:荆州新闻网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